在現今忙碌的社會中,工作量不斷的增加、工作時間更是不斷的延長,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,白天工作緊張,下班後一樣無法放鬆,滿腦子還是想著公事,到了睡前還是無法停止思考;這些壓力會讓體內可體松(皮脂類固醇)分泌增加,提高交感神經的興奮度,當我們應該休息睡覺時,交感神經仍然亢奮作用,副交感就無法運作啟動睡眠,所以會睡不著。而有些憂鬱症患者則是剛開始能入睡,但睡眠中交感神經仍然持續運作,整個自律神經無法適當調節,人體無法放鬆、休息,也會產生半夜心悸、早醒的症狀。急性壓力變成慢性壓力,慢性壓力則易造成神經免疫系統紊亂,進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。
像是最近楊丞琳一連3場香港紅磡「為愛啟丞」演唱會,前晚圓滿結束,她賣力倒吊演出,卻弄得滿身傷。
因為工作太敬業,休息時間不足,還讓自律神經失調復發,滿臉起紅疹,導致情緒反應時身體會立刻呈現漲紅狀態。
自律神經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、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,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,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,藉以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恆常狀態。
交感神經:負責一個人在有危險時身體啟動必要的機能、必要的機制,包括使瞳孔放大以便看清楚遠處以利逃生、心跳加速以利血液循環、呼吸加快加深以便有更多的氧氣、肌肉緊張以利隨時可能需逃走或作戰。全身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會產生熱量,因此會出汗而加速散熱,當然保持警覺、注意週遭環境的能力也會加強;就如同警報器其敏感度加強。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「油門系統」,因此當我們面對緊急狀況時,可以放大瞳孔、加速心跳、加快呼吸、升高血壓、抑制消化、使人變得焦慮緊張起來。
副交感神經:作用和交感神經相反,負責讓一個人能休息、保存體力、進食、睡眠,當它作用時都恰好和交感神經相反。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「煞車系統」,當我們危機過後、休息及睡覺時,可以縮小瞳孔、心跳變慢、舒緩呼吸、降低血壓、促進消化、修復免疫系統、使人變得放鬆平靜安睡。
自律神經失調症狀
- 頭:頭暈、偏頭痛。
- 眼:視線模糊、或者眼前發黑。
- 耳:耳鳴、或者聽力減退。
- 喉嚨:發癢、異常咳嗽(類似感冒症狀)。
- 手:發麻、發抖、發冷。
- 腳:下肢麻木。
- 肌肉、關節:肩膀及全身肌肉酸痛、多處神經痛、背部及腰部緊繃疼痛。
- 呼吸器官:呼吸困難、呼吸肌肉緊繃酸痛、類似鼻塞而無法呼吸、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。
- 心臟:心跳加速、心跳強勁、心臟無力感、胸悶、胸部壓迫感。
- 血管循環:血壓起伏變動、頭昏眼花、手腳冰冷、臉部潮紅燥熱、姿勢改變就暈眩、偏頭痛。
- 消化器官:噁心、嘔吐、胃部發熱、胃部痙攣、腹脹、腹部疼痛、便秘或腹瀉、腸胃蠕動異常、便意感頻繁。
- 膀胱:膀胱神經敏感、尿意感頻繁、頻尿、殘尿感、尿床。
- 皮膚:多汗、不出汗、皮膚乾燥、全身發癢、發燙、發冷。
- 精神症狀:焦躁易怒、莫名奇妙的恐慌不安感、感到寂寞孤獨、莫名悲傷、記憶力減退。
- 全身症狀:全身倦怠、異常疲勞、全身無力、缺乏食慾、失眠、淺眠或多夢、白天賴床睏倦。
以上這些症狀僅供參考,如果有這些症狀出現,就要開始仔細思考"自律神經失調"的可能性了,但是上述症狀也和憂鬱症類似,所以難免被誤診為"憂鬱症",所以自律神經失調症最嚴重的併發症是憂鬱症。如果同時合併憂鬱症與自律神經失調,應同時合併評估與治療。
藥物治療:
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治療可以分為兩類,一種是治標,即症狀緩解;另一種是治本,即調節大腦功能。
l 治標藥物:
如放鬆藥物(主流為BZD)、交感神經抑制劑等,作用直接、快速,通常幾分鐘內就會察覺到效果。「治標」類藥物因為效果快速,會帶來愉快、舒適的感覺,但避免藥物依賴成癮性,使用不可不慎。
l 治本藥物
以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或其他抗憂鬱劑為大宗,療程初始通常沒感覺,但持續治療一到兩個星期後,效果會逐漸出現,可調節整體大腦功能,並同時改善焦慮與憂鬱症狀。
可請醫師評估該服用哪種藥物,如果症狀久久才發作,可以請醫師開一些治標類放鬆藥物隨身攜帶,心裡較有安全感,萬一發作,可以快速緩解症狀;如果症狀慢性化,或發作頻繁、影響生活品質,建議同步使用治本類的藥物,以求改善腦功能,避免長期之後遺症。
壓力誘發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,也可以透過放鬆、運動、作息調整等方式,開始適當的身心保養,其實調整體質,就從改變不良的生活形態做起,部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,是可以逐漸調整改善的。
留言列表